为什么说在渔业养殖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能成为一种趋势?
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/7/22 9:02:24 次数:
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作为渔业养殖的新兴模式,正因其在环境、资源、技术、政策等多维度的显著优势,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以下从六个核心维度展开分析:
传统养殖模式(如池塘流水养殖)存在高耗水、高排污的问题。例如,传统流水养殖每生产 1 公斤鱼需消耗 20-50 立方米水,且尾水中的残饵、粪便直接排放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。而循环水养殖通过物理过滤、生物净化、紫外线杀菌等技术,实现养殖用水 95% 以上的循环利用,用水量仅为传统方式的 5%。例如,宁夏蓝湾生态农业通过循环水系统,不仅实现 “尾水零排放”,还将养殖密度提升至传统池塘的 3-5 倍。这种 “节水减污” 特性,使其在水资源短缺地区(如西北干旱区)和生态敏感区(如沿海红树林)具有不可替代性。
此外,循环水系统通过生态尾水处理技术(如人工湿地、生物滤池),可将养殖尾水中的总氮、总磷去除率分别提升至 33.4% 和 30.4%,实现 “零污染排放”,符合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。
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通过全封闭环境控制,实现水温、溶氧、pH 等参数的精准调控。例如,山东莱州明波水产的循环水系统可将溶氧饱和度提升至 300%,养殖密度达 40kg/m³,较传统模式提高 3 倍以上。这种环境可控性带来三重优势:
生长效率提升:通过控温技术(如热泵系统),可将养殖周期缩短 22%(如南通龙洋水产案例),同时饲料转化率提升至 0.9-1.2,较传统池塘降低 20% 以上。
生物安全保障:封闭系统隔绝了外部病原体,结合紫外线消毒和病原快速检测技术,使对虾养殖成功率从传统模式的 50% 提升至 90% 以上,抗生素使用量减少 80%。
产品品质优化:稳定的生长环境减少鱼类应激,肉质更紧实、风味更佳,且可通过全程可追溯系统(如物联网监测)满足高端市场对 “无抗、可溯源” 水产品的需求。
近年来,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智能化、低能耗突破显著降低了应用门槛。例如,黄海所研发的 “低能耗循环水技术”,运行能耗仅为国内同类产品的 1/2,单位养殖成本降低 30%;深圳大鹏 LNG 冷能养殖项目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进行低温海水养殖,年节约电力 197 万千瓦时,减排二氧化碳 1800 吨。设备国产化进一步压缩成本,如明波水产的循环水装备建设成本较进口系统降低 30%。
数字化技术的融合(如 AI 投喂、水质预警系统)则提升了管理效率。山西长治的鱼菜共生项目通过智能调控,实现 “两年三季生产”,900 平米大棚年净收入达 30 万元。这些技术进步使循环水养殖的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 3-5 年,投资回收率达 15%-20%,显著增强了商业可行性。
全球范围内,政策对循环水养殖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。中国《“十四五” 渔业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 “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”,并通过专项补贴(如 2025 年循环水设施渔业项目最高补助 1000 万元)和技术标准(如《湖南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》)引导产业转型。地方层面,福建、浙江等地对循环水养殖场给予电价优惠和税收减免,推动其普及率超过 20%。
这种政策红利直接推动产业升级:2025 年中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产量预计占水产总量的 15%,单产较传统模式提升 30%。同时,循环水养殖与 “碳中和” 目标深度契合,如山西鱼菜共生项目通过尾水种菜实现 “碳汇”,被纳入地方绿色农业示范工程。
消费升级推动高端水产品需求激增,而循环水养殖精准匹配这一趋势。例如,山东、广东等地的循环水养殖场专注于石斑鱼、南美白对虾等高附加值品种,产品溢价达 20%-30%。此外,循环水养殖可实现 “城市周边建厂”,缩短供应链距离(如南通龙洋水产产品 4 小时直达上海市场),降低物流损耗率至 8% 以下。
在出口市场,循环水养殖的 “无抗、可追溯” 特性帮助中国水产品突破欧盟、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。2024 年,中国对虾出口量同比增长 25%,其中 70% 来自循环水养殖场。这种市场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循环水养殖的产业地位。
循环水养殖通过环境可控性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。例如,山西通过大棚鱼菜共生模式,在冬季将水温维持在 28℃,实现 “南鱼北养”,填补了北方地区冬季渔业空白;深圳大鹏 LNG 冷能养殖利用工业废热,在高温季节将水温稳定在 22℃,保障了冷水性鱼类的生长。这种技术灵活性使其在全球不同气候区(如干旱区、高纬度地区)均能推广。
此外,循环水养殖可与其他产业协同创新。例如,与光伏农业结合实现 “渔光互补”,与工业余热利用结合降低能耗,形成 “跨行业资源循环” 模式。这种技术延展性使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解决方案。
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通过技术创新、环境友好、政策支持、市场驱动的多维协同,正在重塑全球渔业格局。从中国西北的盐碱地到东南沿海的现代化渔场,从欧洲的智能化车间到中东的沙漠养殖基地,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。尽管初期投资较高,但其在资源效率、质量安全、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综合优势,使其成为解决 “粮食安全 - 生态保护 - 经济发展” 三重矛盾的最优路径。随着技术成本下降和政策红利释放,这一模式将加速普及,成为未来渔业养殖的主流形态。
上一条:无
下一条:PP板可以用在哪里呢?